English

走近固原

1999-04-21 来源:光明日报 王小宁 我有话说

固原,一个因贫穷而响亮的名字,一片积聚焦黄、红褐的裂土秃山交织与一起的土地。在这里,在酷日的直射下,只要你凝视着这块土地,眸子会干涩、皱裂、充血,旱渴会像电流一样击穿你的全身,使你疲惫、干渴。

因为干旱,庄稼是无望的指望。

因为干旱,学生娃们个个发愤读书,为的是逃离家乡。

固原县七营乡中心小学是国家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加强贫因地区小学教育项目的学校之一。

1993年冬天,按照上级部门的统一部署,该部原政委付纪元受部党委委托、带着该部官兵的深情厚意来到了固原七营乡中心小学,在一个用木棍撑顶,报纸糊窗的教室,付政委看到孩子们在破窗而入的寒气中,流着鼻涕、跺着脚,手上长着冻疮。他特别注意到一个可爱的小女孩,穿着臃肿褴褛,伸着小手紧围泥炉,她那冻得通红的苹果脸没有一点悲苦相,却露出让人感动,稚诚的笑。女孩叫李琴,正读小学二年级,贫穷、使不满九岁的李琴放学后担负着打柴割草、喂猪做饭等农活;贫穷、使部分孩子上不起学,读不到书。据统计,当时七营小学的学龄儿童率占78.5%,升学率只占42%。针对这种情况,部党委组织人员来到距营区320公里的七营乡中心小学考察了解,走访特困生家庭,并编辑整理专题录相片《我们要上学》在部内反复播放,激发了官兵的热情,从而拉开了共建工作的帷幕。

几年来,该部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每届党委都把支援民族教育,救助失学儿童,当做是部队义不容辞的责任,提出了保证在学儿童无一人失学,促使学龄儿童人人上学。确定每年的“3.5”和“8.1”为捐款日,并设立“希望小学”奖励基金;确定每年的“6.1”和“9.10”至少与校方联合表彰一批优秀教师和少先队员。

该部队的做法,大力地推动了共建活动的开展。

1998年7月,是银川人感触中较为炎热的一个季节,炙烤的太阳,干巴巴的燥热,人们像住进了火炉。一个周一的上午,该部七名常委聚在一起,正在召开一场别开生面的会议。原来,部里以前扶助的对象史永刚、李琴、赵奇已考入中学,但由于家中极度困难,史的父亲想让小永刚辍学,情急之中,史永刚拨通了部队留给他的电话求援。怎么办?!“孩子们是国家的希望,支援民族教育义不容辞!”部政委王保安在会上表了态,“我赞成政委意见!”部主任朱明君直言快语。其他几名常委孙刚、马银虎、杜鹏、白军利、田腊华也都表达了“资助特困生”的心声。为此,一个“少上一次街、少喝一次酒”;每人每年捐献60元,求助穷孩子、各级领导带头结交“穷亲戚”的行动在该部干部中掀起。

“教育是根本,孩子是希望;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一个春天到来时,在部队共建小学的影响呼吁下,教育行政部门投资,一幢新型教学楼拔地而起,从而结束了师生住危房的历史。

在距七营小学不过千米的地方,有一块光滑的打碾场,碾场上矗着两个草堆,灰的是包谷垛,黑的是胡麻垛、包谷是一家人全年的主要吃食,胡麻碾油卖钱,挣来一年最低年度的花费。穿过打碾场,走进一被土墙包裹的院子,这便是特困生史彩萍、史永刚家,史彩萍家兄妹3人,父亲斗大的字不识一个,母亲与姐姐患有痴呆症,年人均收入不过百元,全家只有一床露着棉絮的被子,生活极度困难。共建前,村里为了照顾其家庭生活,曾让史彩萍的父亲管理过村里的一座庙宇,有段时间,史家曾靠吃庙里的“贡品”维持生活。秋末的一天中午,当该部王政委、政治部白春明副主任代表官兵把23件过冬衣物、被褥和史永刚(已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学读书)、史彩萍兄妹俩的540元学费交给史永刚的父亲时,这位老实厚道的庄嫁人泪流满面,拉着王政委的手说:“首长,谢谢你们,要不是你们每年帮着交学费,我们两个娃儿早就上不成学了。我一定好好支持他们读书,将来报答解放军的恩情,报效国家。”

共建以来,该部官兵为七营乡中心小学救助失学儿童38名,共建活动20余次,送烤火煤50吨,捐款5万余元,捐赠衣物、教学、文具、学习用品价值6万余元。七营乡中心小学连续四年在县统考中荣获第一名,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993年的78.5%上升到98%,升学率由42%提高到97%。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